【白话佛法专题共修】
第 5 篇-六度波罗蜜之禅定(2)

【禅定】

大乘佛法,我们讲的就是修六波罗蜜,就是六度。六波罗蜜真的好啊!任何一个波罗蜜都能成佛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,对不对?能够修大乘佛法的人,他就叫成“菩提萨埵”。其实“菩提”就是觉,“萨埵”就是情,就是你对人间的有情众生有觉悟,你就成为菩萨,所以叫“菩提萨埵”。一个人能够懂得大乘佛法,能够救度他人,利益天人,众生,度一切苦恶,然后运用佛的智慧,自然的智慧,以大悲心能够利益有情众生,是名“大乘”。所以如果是要想做菩萨的,你必须修大乘,要做佛的话,那必须在大乘的基础上摄受更多的有情众生和精进。比方说,摄受于“戒、定、慧”三学,然后在自己的智慧当中加上禅定,然后要破自己的一念无明,也就是说一个念头都不能不清楚,要完全的清清楚楚,用自己的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而见到本源自性。也就是说用自己的生活当中学佛得到的解脱、同体大悲来破掉人间的所有的无明,来见到自己的本性和良心,掌握自己的心,净化自心。(白广180116)

生命有个本源体。科学家讲的宇宙本来就是一个无形、无相、无声、无息、无作无为的本性,用佛法界讲就是如如不动的本性。宇宙你们看得到吗?有形象吗?看不到啊。它有声息吗?你到农村的时候,在很安静的地方,一点声音都没有的。你说这个本源体是什么?有什么作为吗?他没有什么作为。所以用宇宙科学观来分析生命,它实际上是一种物质,用现代话来讲叫光子流。实际上生命体是来自于宇宙轴心发出的一种光,这种光就称为灵光。所以我们生存的银河系,实际上就是在佛法中曾经传说过的盘古大帝。我们人的生命的本源到底是什么,很多人说能量转化,盘古大帝,开天辟地,宇宙蛋的爆炸等等。实际上这些传说总的来讲就是生命来自于宇宙本性。所以我们学佛要懂得众生有佛性,这种佛性在我们的本性处,也就是在宇宙的根本处。宇宙的根本处用科学来讲就是宇宙蛋,也是传说当中的盘古大帝,宇宙蛋的爆炸而形成。(白广20161222)

生命是从寂静无明的空性混沌中开始的。我们的生命从宇宙的空性意识中启动了念头。当你生出来,你慢慢长大之后,你有自己的意识和自己的意念了,这个时候就成为一个念头,那么你慢慢有了念头之后,你就慢慢有所求;你一求一个事情,你就慢慢地发出一种欲望;然后欲望就会使你的意识生命,就是你的大脑进入了如梦幻般、无尽的、游戏的人间中。(白七:18)

我们人本来具有妙明真心,就是说在我们的九识田中,有我们真如实相的本性,但是我们在人间红尘当中时间太长了,我们已经把本性良心遮住了,所以我们生出了很多不应该有的心。因为我们把那些我们用过的心驻足在心中,时间长了,这是我的心,这是我的恨,这是我的忌妒,慢慢地因为你驻足了很多的心,使你生出了更多的心,你们的妄心、业识心就开始生起了,而把真正地应该生出的那种悲愿心,菩萨心、菩提心、慈悲心,和我们对人应该拥有的平等心,利他无我之心,这些好的心全部都找不到了。(白视:69)

什么叫解脱?解脱就是这个人能够不把任何事情挂入心怀,解脱首先要懂得定力,定力就是一个人在人间不管碰到什么事情全部要定得下来,即使有天大的事情发生,也要有定力,先稳住自己,才会生出智慧。传统的佛教讲到禅定,就是让你们在家里经常要安静,练习安静就是禅定,碰到任何事情都练习安静,练到最后你就定得下来了,这是一个过程。(白十:19)

禅学就是静,以静能制动,学佛就是以静制动。本来疯疯癫癫的女人学佛之后变得稳稳当当,干干净净;本来喜欢打人的男人,学佛念经之后,变得文文雅雅,很有礼貌————这就是禅。两个人打架就是因为两个人都在动,只要有一方静下来,另一方就不会跟着动起来。心要静下来,要无我,才能够天人一。天人合一就是禅,心静无我就是禅。(卢台长给全世界弟子第八次的开示(二))

希望你们能修学一点佛法里的禅定。禅定能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,任何人间事不能深究,我们要学禅的精神,禅的精神就是境界,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,他都是顺着境走,用一颗平静的心,心中不起波涛。犹如小河里的水滚滚而来,一流到大海里,什么波浪都没有了。有禅定的人,心就犹如大海一样宽广能容纳汹涌的波涛,而不起浪花。禅定必须自己先稳住,才能定。(白一:21)

佛法把“定”当作“禅”,因为当一个人能够禅了之后,他才能定下来,禅定会产生智慧。碰到一件事情,人家跟你说不好了,出什么事了,你非常认真圆融地完全定得下来,不要着急,慢慢讲“我们总有办法解决的,我们总会想出办法来的”,那么这个禅定就出来了。禅定之后就是修出你的智慧。很多学佛的人,修到后来不知道为什么禅定。天天打坐,定得下来,禅坐之后会出现什么不一样?那就是智慧出来了。所以,有智慧的人才会有禅定。定慧息息相关,息息相关就相当于呼吸跟呼吸之间的关系。因为你禅定了,智慧就会出来。你想想看,一个有智慧的人会闹吗?他会跳吗?他的身和内心真正地定下来,才能真正地产生智慧出来,那才能容易解脱。为什么很多人不容易解脱?碰到什么事情定不下来,你对他说:“你想想办法。”“我想不出啊!”那哪会解脱呢?

佛法界经常讲:身心定,智慧生。身体和心都要定,很多人身体坐下来了,“你冷静冷静,坐下来,赶快想想办法”,想不出办法,他心不定。身体定了,你的心也要定。而有的人心好像很定,但是实际上他身体在不停地跑来跑去,忙过来忙过去,头昏眼花的,魂魄不齐一样的,这个人就是身和息和他的生命、他的智慧都没有定下来,他不会有智慧产生的,所以忧郁的人就是找不到智慧,找不到禅定。(白视:16)

那么这种禅定心,在禅宗里边怎么来的,首先要去除妄念,也就是要集中你心中的力量,也就是说我今天要开始念经了,我要开始禅定了,我要把所有其他的杂念全部忘掉,去除杂念,然后集中我的心力,因为心中有力量,当你发出愿力,发出一种心力的时候,你心识会转换成一种力量,心识就是心里的意识。

举个简单例子,你家里出事了,你心想我今天求菩萨保佑,我用全部的心力我来求菩萨,菩萨一定会保佑的,这个时候,你求的时候心力集中,意念非常地集中,你的心里的意识认为,佛菩萨一定会救我们家里的人的,这个时候,你的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,你才能解脱世间的烦恼,这个时候你的心中会产生一种圣果。

所以,如果你心力集中,能够完全解脱世间的烦恼,你会引发内心的大能和智慧的,一个人如果心力集中,坐在那里求一件事情,你的能量无限,那种智慧和你的巨大的能量体,我们说正能量全部都会出来,所以用现代话讲就是,这叫专注力,你们想想看,一个人专注一件事情,是不是能够成功,一个人对这件事情没有专注力,你就不能成功,所以去除妄念靠自己的专注力,和自己的觉醒能力,那么在佛教界是说,你如果能够去除妄念,你能够有去除妄念的能力,而且你能够觉醒了,你就是佛教界讲的叫定觉支。(白视:42)

师父要你们知道,在世间的一切物质,你所用的一切手法,无论是物质现象,或者是一种精神上的,那么在物质现象当中,佛法就把它称为色法。如果你在精神现象,你恨别人,跟别人作争斗,其实这就是叫心法,一个是色法,都是留不住的,你的意念会留不住,你和别人的争斗也会逝去,别人对你好,对你不好,都会失去,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,一切都是不永恒,不常住,因为所有的色法和我们的心法,它都是性体本空的,都是空的,你心里想的是空的,你物质上去做的,最后得到的也是空的,所以叫四大皆空,所以菩萨告诉我们,要诸法无我,诸行无常。

你要懂得这些道理,你不要再去执持,世界上很多那些,你本来就得不到的东西,而且是虚妄的东西,就是别人伤害你了,你去报复他,你只会反弹给自己,更多的痛苦和磨难,让自己在红尘当中,在烦恼的滚烫的油煎当中,再一次再一次地伤害你的心,所以要懂得虚妄不实的物质,那就是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,我们不要去采取任何的追忆,难舍,瞋恨,忌妒,放不下,菩萨就是叫我们解脱,对那些还没有发生的事情,你为什么要提早去担忧,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苦恼,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和忧愁,所以学佛学到后来,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,本性当中的第九意识的智慧,去改善那些可以改善的事物,这件事情还能改善,我们就尽力去把它改善,对改善不了和已经发生的事物,要学会勇敢地用禅定去面对它,定住自己,已经发生了,已经这样了,我不想再去纠缠,我不想再为这件事情,给自己制造更多的烦恼,这就是师父告诉你们的,现代的人惟人自召,别人骂你一句,回到家里想不通,他骂你的一句话,你回家,可以拿这句话来想一百次,来伤害自己一百次,这就是愚痴。(白视:42)

《金刚经》说未来是空,现在也是空,过去更是空。经验告诉我们,在宇宙空间是没有过去的。我们活到今天,不能再去想过去的事情,因为过去只是一个瞬间。就像现在,如果你们知道、做梦做到曾经有过的前世,那是一个瞬间,已经是空性。没有未来,也没有现在,因为这些空性不代表你现在,而现在又很快地变成过去。所以人就是在这种空性中无法把握自身的境界。人为什么会糊涂?有时候像做梦一样开心,有时候像活在地狱般痛苦,因为他不能琢磨未来、过去和现在。让我们人的思维慢慢地流逝在空性中。为什么很多人说“走入空门,离开红尘”?因为这个是空相,“我对这个世界已经彻底绝望,不想活在这个世间”,等等的一切,这就是一个造成人迷惑颠倒的基础。这就是他不懂得未来、现在和过去这个架构,实际上都流逝在心中。(白视:97)

一个真修之人要修到禅境,就是禅悟的境界。禅悟的境界是什么?就是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情,都不要瞻前顾后,我就抓住“现在”这个当下好好修,这就是禅悟。过去不可得,因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;未来不可得,因为将来还没做所以不知道;我就抓住现在,我要好好地活在“当下”这个一刹那。所以,学佛人不要再去想已经过去的事情,过去的快乐、痛苦都过去了。“我现在买了很多六合彩、很多股票呢,一旦中了六合彩,一旦股票上涨了,我不就变成富人了吗?”这些你也不要去想,因为这一切都没有实现。你现在坐在下面,好好地修心,没痛没病没灾,没进医院,这一刹那就是你的禅境。你抓住了现在,你就拥有了未来。(修出禅境 佛性无限——摘录卢台长讲述于观音堂)

一位比丘问他的师父:“师父,你现在修心是觉悟了,在你开悟之前,你干什么?”那位师父回答说:“我是念经、睡觉、吃饭。”“那你现在开悟之后呢?”“也是念经、睡觉、吃饭。”“那你的开悟和没有开悟有什么区别啊?”师父告诉小和尚:“开悟之前,我睡觉的时候想着念经,念经的时候想着吃饭,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。现在我开悟了,念经的时候就是念经,睡觉的时候就是睡觉,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,这就是一心一意、全心全意,这就叫开悟啊。” (究竟 禅定 觉悟——摘录卢台长讲述于观音堂)

菩萨叫我们要懂得,坦然地接受一些现实,没有丝毫的,对人间的任何事物的喜怒哀乐,没有激动,不要任何事情产生激动的行为和思维,面对外缘给你任何的刺激,你都要如如不动,这样你就会不添加自己的烦恼,因为这一切,你一定要记住都会过去,烦恼会过去,法喜也会过去,因为任何人,去纠结着人间的欢喜,烦恼,他只会解脱无望,平添自己在人间更多的苦痛,所以我们要面对外缘,就是外面对你的刺激,自己好好地用禅定,不起苦恼,用慢慢地不去快快地反应,对任何一件事情不要马上去,人家骂你一句,马上骂回他,人家对你好,马上回报他,人家对你怎么样,马上就怎样,你不要啊,你要如如不动,因为这些事情很快都会过去,你只要想好了,我应该一步两步怎么做,你就产生了智慧,所以这个在佛法界就称为,行舍觉支。(白视:42)

有一天慧能禅师看到弟子终日打坐,就问道:“你们为什么终日打坐呢?”弟子回答:“师父,你不是让我们参禅吗?我们参禅啊!”慧能禅师说:“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。”“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守住容易迷失的心,清静地观察一切,坐禅不可以躺卧吗?”慧能禅师说:“终日打坐不是禅,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。”弟子更糊涂了。慧能禅师接着说道:“禅定,不是要整个人像木头、石头一样地坐着,而是要使身和心达到一种极度宁静和极度清明的状态。离开外界一切物相,那才是禅;如果内心散乱不安宁,就不能达到定。”

离开一切相,是禅;内心不散乱,是定,这就是禅定。(一朝开悟世间情,唯有佛情胜有情——2017年12月2日卢军宏台长新西兰世界佛友见面会开示摘要(上))

所以消除自己心灵当中的魔障,让正信正念常存,让污垢在你的心灵当中去除,然后定得下来,那就叫禅定。要记住,过去很多人以为学佛只要打坐就能禅定,就能上天。实际上,第一,你要坐得住;第二,你必须有禅的智慧。你没有禅的智慧,你是定不下来的。所以很多人坐在那里,不管双盘单盘,脑子杂念纷飞,怎么能够找到佛菩萨的这种根基呢?怎么能够得到佛菩萨的般若呢?你的自性哪来三宝?所以很多人说“自性三宝,要皈依自性”,你坐在那里拥有禅定的人,你有菩萨的智慧,你坐得住,“因为我相信,相信佛,我相信佛法能够让我转变,让我能够以后到天界;我相信僧,就是我要守戒,这样才能到天上”。为什么在末法时期修心越来越难?因为条件越来越差,因为在我们身边都是五欲六尘,每天都生活在肮脏的空气当中,你怎么能够让自己干净呢?你只有不出门,自己好好地修,这就是禅定,这就是打坐。但是你打坐的时候,如果你在家里走来走去,一会儿开开窗,一会儿开开门,你不是照样肮脏吗?所以定得下来还要有智慧,定得下来的人还要心和佛能够合一,这样虽然你在家里,但是你的精神和灵魂已经和菩萨合二为一了。这就是师父经常跟你们讲的“心佛合一”,心中的佛和你自性的佛合二为一,你就拥有了佛法,拥有了戒律。(白广:161112)

在当年的南岳,怀让禅师欲传灯给马祖道一,看到马祖道一始终坐在那里打坐,怀让禅师跟他打招呼,马祖也不理不睬。怀让禅师一想,就拿了一块砖在马祖面前的地板上磨,马祖忍不住问了:“老法师,您在做什么呢?”“我在磨石做镜,就是把砖头磨得像一面镜子一样。”结果他就问了:“砖头怎么能够磨成镜子呢?开什么玩笑?”法师说:“那我问你,你在干什么呢?”他说 “我在打坐。”“你打坐是为了什么呢?”“为了成佛。”“既然砖头磨不成镜子,难道打坐就能成佛吗?”马祖愣住了,问:“那我应该怎么样做才对呢?”怀让说:“譬如牛拉车,车不走,是打牛、还是打这辆车呢?”“当然是打牛。”怀让说:“可你现在明明是在打车。”  (一朝破执离我相 我相人相皆虚妄——卢台长2019年10月18日“吉隆坡世界佛友见面会”开示摘要(上)

只有知道定与慧是“一体不二”。因为心定来自于智慧,因为有智慧的人一定能定得下来,所以才会有禅定。“禅定”和“智慧”是缺一不可的。(2021年5月1日佛言佛语《定与慧》)

六祖曾经把定和慧相结合。“定”就是我们说的一个人的心要定下来;“慧”那是一种智慧。智慧会动,心如如不动,所以结合,就是六祖惠能大师所说的修行法门,我们经常讲的,这就是禅定。禅是一种智慧;定,那是一种修养。所以一个人怎么样能够得到定和慧呢?那么就是要戒。如果你能够守戒律,你才能定得下来;你守戒律,才会有智慧。所以六祖就是在戒的基础上,让定和慧二合一兼修。所以禅修,那是如如不动的智慧所动。实际上表面上看如如不动,内心的智慧如翻滚的潮流一样,在心中激荡起无限的般若智慧。大家想一想,修心可以没有般若智慧吗?如如不动,是靠智慧才能让你如如不动的;如果没有智慧的人,他到处都在动——身体在动,心念在动,嘴巴在动,眼睛在动,耳朵又在动,他的脑子又在动,他任何时候都离开了般若智慧。(白视:93)

禅就是一种智慧,中国人讲的禅文化就是一种禅的智慧。比方说碰到事情能够想通,就是一种禅。不是说一听到禅就是打坐,很多人以为禅修就是打坐,禅修就是用智慧来修自己的心,来学佛。禅修是有门派,禅宗是有的,但是这个禅文化整个对中华民族来讲是一种优秀的智慧的文化。不是完全说禅修就是禅文化,不是这么说。(wenda20141109A )

一行三昧讲的是修行修持的妙法,“行”就是你在应该怎么样地修行。一相三昧就是怎么样去理解,“一行”就是修行修持的妙法,你用一个非常奥妙的方法好好地修,你就是拥有一行三昧。所以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,总地来讲,一相三昧是讲的理论方面的一些基础,一行三昧讲的是实践;一相三昧讲的是智慧,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。所以这些都是佛法非常高深的一种智慧。

一相三昧实际上讲的就是一种智慧了。一行三昧讲的是禅定,要定下来。不管如何,实践和理论它必须要结合。就像你们现在在听课,就是理论的基础,听完了之后去布施,布施的时候不要著相,觉得这是应该做的,这就是最大的一相三昧的智慧。(白视:93)

心经是一种禅宗的精髓,它整个的经文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然后受想行识,亦复如是,这几句话就是告诉我们,佛家讲的“色”,就是你眼睛所看见的一切,事物,人物。实际上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,你要懂得色即是空。就是万物本空的禅学理念,你们想想看,我们在这个世界上,到最后从拥有到失去,不管它自然地失去,还是因为你离开了这个世界所失去的,那一切到最后都是空的。我们曾经拥有过,但是我们最后又失去了,我们曾经拥有过很多房子,最后我们失去了,我们人生拥有过很多,最后都失去了。

这个理念就是让我们要开悟,所以菩萨叫我们懂得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就是让我们不要对万物去执情,执著这个感情上面,执著这个,“哎呀,这个房子我可爱它了,我可喜欢了,这个人可爱他了,我放不下”,就是佛经让我们不要去执著于这个情。因为这个情是空的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因为你只要一执著这些空性的东西,你接下来内心就不得自在,而你内心不得自在,你就是在谈空论空,却又恋空。你明明知道这个人会离你而去,你还留恋他,你最后得到的是空;你明明知道这件事物,你住半年很好的,哪怕住一个月的酒店,真好,服务这方面很好,但是最后你知道你会离开它的,就是你的身体。你知道你也就是,父母亲把这个身体借给你,也就是70年80年时间,你到最后你去执著于这个身体,天天去为这个身体花四五个小时,化妆、美容,搞这些东西,到了最后这个身体离开你,你心里很难过,所以这就是色即是空。因为你看到的东西就是空的,但是你去恋空,你觉得这个空的是有的,你怀念它,你执著于这个恋空的情结当中,那你就不懂得什么叫空即是色,也就是说你因为恋空,这个空里边还有色的,就是还有物体,还有你看得到的一切,所以你要看破它,你要照见五蕴皆空,你要看到它的本质。(白视:51)

师父经常跟大家讲,我们要培养禅定的功夫。禅定的功夫是什么?就是要观察到这个世界种种的法,种种的人生,人间种种的一切其实都是一个过程,这个过程都是一个假象。(白广171104)

你用六根看出去的六尘,就是说你用你本身人的肉体的意识来看这个社会,你看到的不是真实的世界,而是带有肮脏六尘污染的这个世界。你们去问问卖臭豆腐干的那些人,臭不臭啊?如果觉得臭的话,他们不会去卖的。那些吃大蒜的人,他们觉得香不香啊?他们觉得香得不得了,山东人生吃大蒜,一大块就那么一掰开放在嘴巴里,三里地以外都能闻到臭味,他们还觉得香啊,你们怎么来理解这些问题啊?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六尘让你污染的心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香,什么叫臭,明白了吗?道理就是这样的。(白八:46)

一个人要懂得,人的意识如果有自己的心在里边了,那么色心、意识心,所以看见的东西已经带着你本身的一种理解性了。我们看这个有色世界就是这样的,因为你的六根不干净,你就会看到六尘。就像现在很多年纪大的人看不惯年轻人穿的衣服,因为他脑子里带着过去的一种烙印;年轻人也看不惯老年人穿的衣服,因为他不知道老年人过去穿的衣服为什么好,为什么不好。(Wenda20170806A)

止观实际上在梵文当中叫“奢摩他”,实际上就是止静和禅定,就是智慧。“止”是什么意思?“观”是什么意思?“观”是智慧,“止”就是禅定,当你定下来之后,用智慧来看这个世界。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用智慧修行的方法。止观是非常非常重要的,因为“止”就是停止,所以我们必须要停止妄念。“观”就是你自己的觉悟心,自己的定慧。(白广:181113)

止观就是参禅。参禅是什么?把人间的东西去有悟性地理解:为什么这个人要做这个事情?为什么这个人你很喜欢,那个人你就不喜欢?这个全部都要参禅的。要去想。怎么想?禅定出来的想象,不是观想,而是“禅”。禅是什么?是自然的一种悟性,让你感受到某一件事情的存在,以及它对你的影响,还有你心里对它产生的感觉,叫参禅。(白视:13)

所以佛经常说不可说,不可说,一说即是错。什么意思?不可说,不可说,因为佛法是靠开悟的,并不是说出来的。佛法是悟性啊!(白广:170713)

禅指的就是直指人心的修为。心中开悟之后再去做事情,你做的事情,你是从心中直接出来的,这就叫禅;直指心中的内心,就叫禅。所以,直指人心的修为,你才能见性成佛,因为你看到了将来这个世界,你见到本性了,你马上就成佛了,因为你所做的任何功德,都是由你的心出来的,所以,你的心出来的所有的功德,实际上就是你成就佛性的基础,所以叫见性成佛。佛法界

有一句话叫“见性成佛”,就是说你今天见到本性了,你就已经是菩萨了,因为在九识田中就是佛性。很多人根本看不到自己的九识,现在很多人连自己的第六意识都失去了,你连自己的第六灵感都没有了,你怎么可能修出自己的佛性呢?所以,人开悟不是说出来的,而是明心见性,明心见性是什么意思呢?很简单,因为你明白了,你会见到本性,就是心领神会了。(白十:36)

参禅就是用自己真实如来的本性来体悟佛性。你能够明白佛性是怎么样教导我们,让我们能够来感悟我们的心应该在人间放在什么位置,这就是佛法讲的心地法门。(白视:105)

就是你看破了,已经看空了,已经真的没有感觉了,你今天进入了真实如来相这个境界。然后你抓住真实界的真实性,你坚持看空、看破、放下的理念,然后你碰到人间所有的问题,你一定有这个理念作为你的支撑点,你不会再害怕任何人间的障碍,你就会得到一个大自在。(白视:83)

佛说“心即是境,境即是心”:环境就是你的心,你的心就是环境。所以当我们去注意这个世界上某一件事情的时候,我们的心可能还在。我们的眼睛看到了,我们的心就会动;我们的耳朵听到了,我们的心又会动。所以叫“无见就会无感觉”。所以不要去看到,心无罣碍,不要去听别人讲,你就有虚空的感觉,心中有虚空。而虚空的感觉,时间长了,在你的心中就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环境,那就叫空境。空境虽然不像红尘中的色境——今天看见这么多party(聚会),这么多人,这么多商铺、霓虹灯,很开心,但是空境就是心中的一种高尚的境界。因为经常心空的人他不会有烦恼,而在红尘当中滚滚的人,他的烦恼不离身。所以我们情愿要修心修到空境,那种境界才是日后超脱六道的根源。(白视:99)

其实要学会,师父告诉大家,如果你能够修道,一念不生之处,即是本来面目啊。我们本来面目是什么?佛啊,对不对啊?(白广:170720)

念经要念到心念停止,就是念到心中没有想念、没有想象,要念到能念之心和所念之佛顿时解脱。就是念到后来,“我没有去依靠、去依赖,我自然而然所产生的念经的心”,你连念经的意念都要念到不生,那你就是“回光返照”,就是菩萨的光会照到你身上,你当下就觉悟,亲证如来本性。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佛性和所念的经合二为一了,而不是当中夹杂着那些肮脏的要忏悔的理念和事物。这就是学佛人常说的“花开见佛悟无生”:花开见佛,悟就是开悟,无生,无生法忍,没有生出任何东西。(白视:103)

禅学叫“无我、无人、无他”,连自己都没有了,哪来的他啊?连自己都没有了,哪来的你啊?连自己都没有了,那么什么样的人都会没有了,因为没有我了,也就不存在你我他。我也没有了,你也没有了,他也没有了,这就是人必须要经受一种比较痛苦的实际考验,认识人生,人不能以我为主,很多事情都是以我为主才会产生矛盾,产生烦恼。(白七:29)

禅宗认为禅文化那是一个智慧,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。你的心,还有佛,还有众生,都没有差别。心是什么?心,那就是开悟了,它就是佛,心就是佛,所以心、佛,那是一起的,叫心佛合一。既然此心即是佛,你的心既然是佛,如果你没有悟道,佛还没悟道,就是凡夫,就和众生一样。因为你凡夫就和众生一样,所以三无差别。所以我们经常说了:你好好修,你就是佛;你好好修,你就是菩萨;你本来是天上下来乘愿再来的菩萨,你没有好好修,你就是凡夫俗子。(白视:85)

佛经心经就是告诉我们,我们心里内心想自在,想完全不被这些空和色所牵挂,我们要想心中得到大自在,我们既要懂得什么叫空,又是在空当中。要知道怎么样能够利用这个人间的色,就是我们的相,来完成自己内心的空性。(白视:51)

所以我们对佛法的追求不能虚幻,要在生活当中找到佛法的智慧。修佛、学佛修心,很多人认为找个清净的地方,远离这个世间的红尘才可以修,或者自己关在禅房里长期地闭关,或者给我出家了我就保证修得好。其实他不知道“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”,就是你在学佛的过程当中,你只要在红尘当中,任何的时候都是锻炼你能够增长智慧、去除贪瞋痴,然后拥有佛法的妙法在心中的一个很好的机缘。(白视:90)

所以“离世觅菩提,恰如求兔角”,你离开了这个世界,你说“我要找到佛法”,你就相当于在人间要找哪一个兔子头上有两个兔角的。因为兔子头上是没有角的,找不到,所以走遍天下,你都找不到长角的兔子。这句话就是禅宗的总纲领。(白视:91)

男听众:师父,茶为什么能和禅联系在一起呢?

台长答:这个问题你问得很好。茶要经过烘焙,要经过太阳、雨水,很多很多道工序,其实就是要受尽很多的苦难,也要受尽很多的享受,最后才成为茶。实际上茶道讲的就是禅。禅是什么,就是在人间要受苦。比方说,茶长出来的时候,它很苦的,为什么?它要经受风雨,要经过太阳暴晒,暴晒之后叶子萎缩,拿出来之后还要炒啊、烘焙啊,多少温度才能培养出它的茶菌来,然后才会产生香味,然后要怎么样怎么样……很多道工序。人在修学、修心当中不就是很多道工序吗?有时候要承受热量,有时候要承受非常寒冷的气候,有时候要心里很痛,有时候要心里很喜欢,这禅就是让你在这种境界中才能成长,所以禅实际上就是:说有形无形,说无形却有形,有时候像山上的松树一样经受暴烈的风雨、狂旱,有时候又要经历雨水的滋润。所以这个禅,慢慢慢慢一道道工序才能培养出一个人坚强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。为什么叫禅茶,现在明白了吗?(wenda20161216)

要懂得,人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,才能看到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心。当一个人在吃过苦后,他的心才会坚强;当一个人受过磨难之后,他的心才能坚忍不拔。禅学当中说,雪后得梅,大家知道,梅花是在白雪皑皑之后才绽放出鲜艳的花瓣,才成为百花盛开园中最好的一束花,因为它是梅花傲雪啊。人在吃苦之后,才能成为一个坚忍不拔、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,不吃苦的人对什么事情都会没有信心。希望你们懂得,吃尽苦中苦,方得禅成佛。修心当中要吃很多的苦,你在禅学当中才能成道啊。(白七:31)

有智慧的人,不会锐气方刚的,也就是说不会跟人家冲冲杀杀的,对不对?有智慧的人他不会骄傲,所以叫慧者不傲。有智谋的人呢?他不露的,所以叫谋者不露。一个很坚强的人,他不暴,他永远不会暴跳如雷,这种暴跳如雷的人他不会强壮的。所以这就是我们学佛当中讲的大悲无泪,大悟无言,大喜无声,大爱无疆。所以真正的学佛人,我们佛性无处不在,我们忍人所不能忍,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,这就是禅啊,这就是禅定。(白广170722)

男听众:师父,济公菩萨有部电影叫《茶亦有道》。能不能开示“佛、禅、茶、道”四者有什么样的联系?

台长答:“禅”就是让你沉淀,沉淀之后才能出智慧。“茶”就是锻炼你的恒心,锻炼你的毅力。喝茶要有耐心的,你说说看,没有耐心的人能喝茶吗?没有耐心的人喝饮料了。你喝茶要慢,要品茗,要品茶,品茶要有时间的,时间就是一种耐心。茶道实际上就是告诉你,水冲下去之后,好的茶叶它是沉在下面的,不会浮在顶上的。那么人也是这样的,越沉静的人、越寂静的人,越有功夫,越有修养。所以如果喝茶,第一要看,二慢,三喝茶。你知道茶叶好坏,才能品尝到它里边的内涵。有的时候这个茶叶表面上看起来……冲下去很香,喝下去一点都不香的;有的茶叶冲下去没有味道,但是喝起来越喝越有味道。这就是禅道,跟茶道一样的,越陈越香。为什么老普洱就好喝?就这个道理(明白了。您讲了“禅、茶、道”,最后一个字是“佛”,它们这三个字与“佛”字有关系吗?)一个能够稳定的人,一个能够沉淀的人,一个能够有智慧的人……禅就叫智慧。能够喝茶的人,他不会吵架的,喝茶的人不太会发脾气的。过去喝茶的人总是慢悠悠的、有修养的人。没有修养的人哪会品茗啊?家里没有点地位、没有点文化程度,不会品茗的。佛性,有佛性的人就是稳扎稳打的人,有佛性的人能够通过品茗、通过禅悟悟到菩萨的境界,所以他就是在人间能够明心见性、开悟成佛(Wenda20200724)

所以希望大家学佛要每一天开悟,而不是单单地念经,要从禅悟当中理解真正的佛法和佛教,他在教导我们做些什么,指导我们怎么样能够脱离人间的烦恼道。(白广170706)

学佛要一会儿度人,一会儿做功德,一会儿突然之间很安静地在家里念经,这就是禅。念经的时候,身体是处于静止状态,但是意念和气场在动,气沉丹田,这是不是静中有动啊?难道你坐在那里念经的时候,你真的不动了吗?没有啊,你的意念在动:观世音菩萨,保佑保佑我。意念是不在动啊?你在念经的时候,气是不是在动啊?动中有静,比如磕头、烧香,是不是在动啊?那么这个时候,你的意念要守住、要静,你的身体虽然在动,但要守住意念,守住内气,平稳如一,这就叫动中有静。就像很多人打太极拳一样,表面上看起来他在动,实际上他的心没有动,用禅定来讲,叫入三昧地,就是进入了更高层次的定。宇宙变化的大秘密,就是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。刚刚安稳一点了,家里都平安了,没有事情发生了,马上又会有事情出来,这叫动。有这件事情来了,你用很多方法把它解决掉了,你又静下来了。你刚刚静下来不久,又一个事情发生了,这就是宇宙的奥秘。(白七;11)

法无定法,千变万化就是禅。法无定法,就是你们不要以为在人间活着有一个方法来解决人的问题。法无定法,千变万化;形无定形,随缘而形。这个形式的困难来了,我就照这个形式的方法去做;那个形式的困难来了,我就用那个形式的方的方法去做;那么办法怎么来的?靠禅定靠智慧来的。你以为办法是想出来的吗?看了《孙子兵法》的人都会打仗吗?

佛法的精髓都在禅里面,是宇宙学的根本。因为禅是随着静而能制动,又随着静而能有所动。《孙子兵法》说过:敌动,我动;敌静,我静。你用自己的静来制止人家的动,你又能让自己的静来把人家的动挑动起来。因为你静了,才能够做很多事情;你不冷静的话,你什么事情都做不了。师父和你们讲的是真正的禅学,很高深的,你们不要以为你们都懂,你们差得远啊。(卢台长给全世界弟子第八次的开示(二))